您好,请 登录注册

BLOG,你知道多少?

2004-06-01 17:14:30   来自: yummyjenny (beijing)
  刚刚看了一篇文化专题《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
  摘些大家看。
  1.1 什么是博客?
    博客的英文名词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又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你查阅最新的英文词典也不可能查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网络翻译家》(http://www.cybertranslator.idv.tw/)的解释是:“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市场术语》(http://www.marketingterms.com/dictionary/blog/)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博客是新生事情,100个人眼中有100种不同的定义,但是,基本的内涵都是一致的。
    孙坚华这么界定:“比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
    “事实上,很难给博客下定义,博客本身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通常它不过是一个个人利用相当便捷的免费维护软件运作的个人网站,网站中包含许多其它网站的链接及其他网站报道的链接,当然,对这些网站及报道富有个性的机智、幽默,有时难免无聊、无赖的简短评注是博客不可或缺的内容。”①
   
    1.2 关于博客的形象化表达
    “我们把这样一群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们,称之为博客(Blogger)。他们的出现,使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式生存。 "博客"不是博士,但他们是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者。他们的渊博不是体现在封闭的内涵,而是体现在他们奉献的外延。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志一样,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志(Blog或Weblog),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联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
    ——《博客宣言》方兴东
    《华尔街日报》记者佩姬•努南 (Peggy Noonan)这样解释: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
    硅谷最著名的IT博客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曾提出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新概念: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 (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 (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戴维•温伯格是著名的网络思想家,他认为:博客是个人声音在新的公共空间的持久记录。
  博客在美国
    在网络上发展blog的构想开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博客已经从边缘逐步进入主流。
    1998年1月18日,美国人马特•德拉杰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助理莱温斯基发生性丑闻。一时德拉杰网站的访问量由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对于马特•德拉杰,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机构之一法新社,将他列为 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与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电视发明人约翰•拜尔、无线通讯之父马可尼等名人并肩。而他所有的武器,仅仅是一个他自己的个人博客网站 “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
    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 《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2002年,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发表的一些言论,几乎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但是,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使其突然成为全美新闻记者关注的目标,甚至最终导致其辞职,成为博客在新闻媒体方面又一次辉煌的战绩。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上最神秘的人当数博客萨利姆•帕克斯,从2002年9月开始,他一直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因特网搜索他的网络日志,因为那儿记载着战火之下、围城之中的巴格达的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炸弹的威力。他从巴格达向世界发送的报道,比CNN、半岛的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吸引各大媒体竞相引用。在今年3月底他张贴了最后一篇日记后就不再有任何音讯。各大媒体发布专稿,人们也纷纷猜测他已经罹难或是无法上网,一则报道的标题最为贴切:“博客陷入沉默,世界屏住呼吸。”另外一个战争博客克里斯托弗•阿布瑞顿在土耳其将自己back-to-iraq.com网站装入一辆汽车,来为自己报导伊拉克战争。
    在网上稍事检索,我们可以发现欧美几乎每一家英文主流媒体都在追捧博客。
    2002年5月,《新闻周刊》的特稿标题耸人听闻:《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在经历了网络的自由落体运动之后,仍然有许多人无法改变喜欢为传统媒体算命的习惯。CNN对博客也关怀备至,2002年5 月9 日,CNN的报道标题是《博客让网络日记更上台阶》,5月 14 日CNN的另一个专题报道名为《博客观察:与博客对话》。与CNN齐名的默多克的福克斯新闻网 4月16日则以《博客的销魂时刻(BIG TIME)》作了报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微软联办的MSNBC 2002 年 4月15日发表了一篇专稿《博客趋向商业化》,很快,MSNBC自己也成了博客新闻的主角。《作家新闻》2002年6月21日的报道标题是《MSNBC发布每日博客专栏》。与此同时,英国卫报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英国十佳博客评比。而 Business 2.0杂志2002 年第5期则组织了一次讨论:“博客是网络的下一个杀手应用吗?”
    2002 年 2 月的《新闻周刊》称:“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 50万到100万之众,每 40 秒钟,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进来。”
    9月,《财富》杂志一年一度“最酷公司”评选,第一名就是Pyra公司,文章开头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比迅速兴起的‘博客’—— 一种即时更新的在线日记更具有杀伤力了。”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没有落伍,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要求州政府的 2000 名IT职员和18000名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方式作为政府内部交流、沟通和知识管理的工具。
    而有关“博客”的最重大事件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 月 15 日晚上7:41,硅谷最著名的 IT专栏作家 ,也是最著名的IT 博客之一 Dan Gillmor在他的个人博客网站率先发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google 购并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 blogger 的母公司Pyra实验室,它标志着博客的商业化运用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博客在中国
    在国内2001年11月20日,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Dan Gillmor先生应邀参加了“清华阳光传媒论坛”,演讲主题是“9.11后世界新闻传媒的走向”,在他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网络日记”,并且向大家显示了他自己的网络日记。这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网络日记”这个概念。
    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但是一向对网络发展保持最密切关注的“数字论坛”,已经开始觉察,并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义不容辞地充当“博客思想”在中国推广和倡导的先锋。“博客中国”网站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从2002年8月全面引入“博客”概念,到“博客中国”开通,展开应用实践。
    2003年8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介绍博客发展的书籍《博客(Blog)——e时代盗火者》。
    到2003年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博客(blog)技术研究”顺利通过。
    但是谈到博客在中国的崛起不可不谈木子美。
    虽然在中国博客在2002年创办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一些民间写手频频发言,对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某些频道中的“有色信息”提出严厉批评;而微软公司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指责,称其在中国打击盗版的行动有问题。这些在传统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犀利言辞,不管是否正确,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制造这些言论的正是自诩为博客的人。而“博客中国”曾遭黑客持续攻击,有人猜测,博客中国发起的反对网络色情的专题揭露了一些站点的非法利益,也可能激发一些人产生报复心理。攻击发生之后,个别论坛出现了一些幸灾乐祸的讨论。但具有讽刺性的是,方兴东的“摇旗呐喊”比起“木子美”和“竹影青瞳”事件却是显得那样微弱,“博客中国”在批评“有色信息”的同时,自己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驶进了公众的视野。很多人认识“博客中国”是从木子美开始的。以至于访问和要求注册的人数激增,现在在博客中国注册申请还需要人工审查制度。
    方兴东自己也说:“是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木子美对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没。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木子美的大名在中国博客的发展历史上必然是一个留下重要墨迹的名字,她躲也躲不掉,你拦也拦不住的。”②
    在几乎无法登录的情况下,博客中国11日的访问人次达到了11万人次之多,几乎比平时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此前日访问量最高为1.9万人次)。PV也在37万以上,是平时的4倍左右。如果网站正常,那么这些数据将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转自文化研究。
  :em06:
  以我个人的感觉来看,博客象个村,家家只有一个门,没有窗,没有墙。你可以去随便串门。每家的家务事一览无余。敲敲门留个字条。也许就多了一个超链! :em10:
  

2004-06-02 10:34:51  我以前叫桔生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yummyjenny2004/06/02 01:14am 发表的内容:
  刚刚看了一篇文化专题《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
  摘些大家看。
  1.1 什么是博客?
    博客的英文名词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又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你查阅最新的英文词典也不可能查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
  [/quote]
  这还真象个新生事物。偷窥一段时间了,写得比较好的博客确实吓我一跳,有点意思。我觉得博客的出现会对一般的写作产生质的影响,起码对开发人的写作能力有极大好处。是不是一种新媒体,说不好,从文中事例看,只要会写字能上网,现在倒是人人都能做记者了,其实记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问题是,谁都说话谁都写,哪个或者哪些是好的似乎不太好判断甄别,博客中国首页上的搜索和分类似乎都有些问题,我都是从一个博客入手,顺藤摸瓜才看到别的,这样瞎遛达肯定不是办法。 :em27: :em27: :em27:
  

2004-06-02 11:36:37  Neveronline (戰國)

  不喜欢BLOG
  

2004-06-02 11:55:38  我以前叫桔生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neveronline2004/06/02 11:36am 发表的内容:
  不喜欢BLOG
  [/quote]
  这不是以我们的好恶为转移的 :em27: :em27: :em27:
  

2004-06-02 17:02:38  雨不亭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雨不亭在 2004/06/02 05:04pm 第 1 次编辑]
  
  我挺喜欢这种书写方式的
  也写过几篇流水文字
  不过,很快就忽略了
  如果能坚持写,真的不错。
  

2004-06-02 17:53:17  我以前叫桔生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雨不亭2004/06/02 05:02pm 发表的内容:
  我挺喜欢这种书写方式的
  也写过几篇流水文字
  不过,很快就忽略了
  如果能坚持写,真的不错。
  [/quote]
  同意。写作是思维的记录,反过来它也能提高写作者的思维能力。能写不写是一种浪费。 :em27: :em27: :em27:
  

2004-06-02 22:09:00  yummyjenny (beijing)

  [quote]下面引用由我以前叫桔生2004/06/02 11:55am 发表的内容:
  这不是以我们的好恶为转移的
  [/quote]
  :em08: 老师说的对啊!感觉最好的时候是发现好的叶子,精彩的文字。
  对桔子老师来说,一定是搜集素材的好途径吧~ :em15: :em27: :em27: :em27:
  

2004-06-02 22:16:42  我以前叫桔生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yummyjenny2004/06/02 10:09pm 发表的内容:
  老师说的对啊!感觉最好的时候是发现好的叶子,精彩的文字。
  对桔子老师来说,一定是搜集素材的好途径吧~
  [/quote]
  专门搜集素材谈不上,素材每时每刻都在搜集,主要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em27: :em27: :em27:
  

2004-06-02 22:21:17  Neveronline (戰國)

  [quote]下面引用由我以前叫桔生2004/06/02 11:55am 发表的内容:
  这不是以我们的好恶为转移的
  [/quote]
  真正有思想的人,文字不见得要很多很好——比如说老猪他就是这样。
  我讨厌BLOG是从木子美的火热开始的,虽然我不讨厌木子美——甚至是喜欢她——但是,这有什么用吗?
  BLOG上的文字是越来越多了,而美好的东西可能都离我越来越远。
  写一大堆,还不如我们灌水来得痛快——我这么说不是鼓励在现象灌水啊。
  没有打击你们的强烈愿望,不过我确实是很少上BLOG看文章的——当然了,jummyjenny的是例外啊。
  当然,不能否认有好处。。。
  念以前偶尔在几张破纸张记几个小日记的感觉。虽然现在什么都没有。
  看着某些人以夹者一个laptop为荣的感觉,我就觉得自己有点老啦。
  我是最近才发誓不要用什么笔记本电脑,也不要整天记着什么工作的。然后我鼓励大家不要去写BLOG,因为,既然有了现象论坛,你还需要BLOG吗?
  啊,我都说什么了??脑袋有点晕。抱歉,刚喝酒了。
  
  其实,你们都错了,我是最赞成BLOG的人!BLOG万岁!
  

2004-06-02 22:26:53  yummyjenny (beijing)

  呵呵,真是语无伦次的啊~又多啦!? :em08:
  当我想灌水的时候,想写点什么的时候,真的是到处通吃啊~
  就连这个帖子也是纯粹看见了些乱七八糟的觉得好玩才发的!
  :em09: 嘿嘿,我小,你让着点吧~嘿嘿! :em06:
  

2004-06-02 22:27:16  我以前叫桔生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neveronline2004/06/02 10:21pm 发表的内容:
  真正有思想的人,文字不见得要很多很好——比如说老猪他就是这样。
  我讨厌BLOG是从木子美的火热开始的,虽然我不讨厌木子美——甚至是喜欢她——但是,这有什么用吗?
  BLOG上的文字是越来越多了,而美好的东西可能都离我越来越远。
  写一大堆,还不如我们灌水来得痛快——我这么说不是鼓励在现象灌水啊。
  ...
  [/quote]
  哈哈,喝啥了你就晕了?不是被我们说要去你家乡度假吓得吧?哈哈 :em27: :em27: :em27:
  

2004-06-03 01:49:40  雨不亭 (北京海淀)

  特意翻看了一下我第一次在BLOG上写的日记:
  匆匆来,匆匆走
  快下班了
  这是第一次上BLOG
  第一次写东西,还没有来得及看仔细。
  6点下班后要去请一个女孩子吃饭。
  她把公司的一个FLASH动画介绍给我做。
  没有做太好。原来说给500块钱的,后来她老板只给250元。
  而且打车票也没有给报销;真是二百五。
  呵,唠叨了一下。
  选择BLOGCN主要是因为这个网站的界面是最好的。
  不知道服务和内容怎么样。
  匆匆来,匆匆走
  匆匆太匆匆
  人生大都太匆匆
  不写了
  见MM去!
  
  时间过去快一年了,今天回头看我的第一篇用5分钟写的BLOG日记,一个人体会里面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哪天见的MM是一网友介绍认识的,然后她又介绍给我一个FLASH做,我们在双安对面麦当劳吃东西,以后再没有见过面,今天看到这个日记一下子想起她来,想起北京的车流,路灯,夜晚!还有现象的朋友们。
  

2004-06-03 02:03:10  francois (上海徐汇)

  落伍了落伍了,从没玩过BLOG!
  

2004-06-07 13:47:12  篮球飞象 (原始森林)

  [quote]下面引用由Francois2004/06/03 02:03am 发表的内容:
  落伍了落伍了,从没玩过BLOG!
  [/quote]
  一定8写日记~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灌水/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