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谁是英特网之父?
2004-06-01 17:09:10 来自:
猪头猪智慧
谁是英特网之父?
丁林
二十世纪人类有两大最不可思议的发明原来是和人类的猜疑,隔阂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一样是原子弹,另一样是英特网,即国际互联网原子弹诞生在二次大战后期,但是真正发展得蔚为壮观却是在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政府组织了全人类最出色的科学家,倾其全力展开了一场杀人能力的竞赛,结果不分胜负,谁也没失面子。不过,人类因此拥有的核武器据说可以毁灭人类很多遍了。各大国终于互相证明,造核武器的本事,谁也不输谁。饭可能吃不饱,原子弹是一样造得出来的。东西方也因此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核竞赛开始于冷战之初。到冷战之末,人类发明了英特网。英特网的发明对于人类的影响,毫不逊色于现在和未来的和平利用原子能。但是谁是英特网之父呢?英特网也是冷战的产物,而且是核竞赛的产物。核竞赛到了六十年代,美国人对于核战争的恐惧已经到了极点。美国人相信技术,我听一些从六十年代过来的美国人说起,那时候他们真相信随时随地有可能爆发核战争,他们都会在瞬间死掉的。相比之下倒是我们不大懂技术的人们,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个顾虑的。这时候的美国国防部想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万一遭到核打击的时候,重要通讯干线必定被毁,指挥部门还怎样组织还击呢?以往的通信线路是有一层层的控制枢纽,干线和支线组成的,毁掉高层的枢纽或干线,则下面的支线就没有用了。要传递的消息就象战场上派出去的通信员,沿着几条可用的线路,通过一个个的枢纽,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这些线路或枢纽被毁,甲地和乙地就失去了联系。一个叫做玻尔·巴兰的38岁的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理想的通信线路应该象一张渔网,那是平面的,没有层次,没有控制中心。甲地和乙地之间,就象渔网上的两个结点一样,可以有无数条线路相通。即使把渔网炸几个大窟窿,剩下来的破网虽然离离拉拉,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联着的。那么,平时消息走什么线路呢?科学家们提出,把要传递的消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写上目的地,然后撒到这个网上,让它们沿着网线自己奔向目的地。那么,路途不通走丢了怎么办呢?不要紧,这些消息块可以不断复制,持续不断地往网上撒,一直到消息到达目的为止。这时候的消息已经不是一个两个通信员了,而象一群一群的信鸽。关键是,这些信鸽,电子信号的复制几乎是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成本的,而传递的速度就是光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那个“渔网”上走点冤枉路也不在乎的。这就是英特网的概念来源。但是玻尔·巴兰并没被人称为英特网之父,因为从这个概念到现在的英特网还有一段遥遥长途。1969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想把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地的四台高级计算机联结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国防科研计划,用的是联邦预算,但是按照美国的法律和政策,这样的计划并不是由实施计划的国防部某局招人来做,而是要按一定程序向社会招标,由民间公司来做的。我不知道国防部的官员们把这样高级而绝密的东西放出去,他们怎么放心得了,但是美国的所有高级科研项目都是这样发包的,从空军的最新式战斗机的研制到簦月和航天飞机。结果,一个叫做BBN的公司争得了这个项目。这四台计算机联成了一个四地共用的网,叫先进研究项目局网,简称阿帕网。美国国防部为这个阿帕网是很花了点钱的。到1971年,15台计算机联入了这个网,1972年,发展到37台。这个计算机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地民间公司,大学研究所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分享这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互通信息,甚至可以远距离编写程序。
然后,国防部的官员马上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学、公司和机关的可以使用这个计算机网的人们不知不觉已经把这个联邦资助的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变成了一个高速的电子邮局。在阿帕网上流通的主要不再是计算资料,而是个人邮件和信息。研究人员用阿帕网交换研究心得,协调研究进度,而更多的是个人之间的问候交谈,小道消息,甚至他们最喜欢的科学幻想。这样的用法和工作无关,照说是美国的工作单位里很忌讳的一种“揩油”的行为,也有人对此皱眉头,但是没有人出面禁止,事实上也禁止不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帕网是平面铺开的,它没有一个中心。任何一个大学或研究所,只要拥有一定能力的计算机,很容易联结到这个网上,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这使得阿帕网的平面伸展非常容易,而且可以无穷无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是阿帕网的首倡者,是最初出钱的单位,但是它并不是阿帕网的所有者。阿帕网上的计算机分属于各个单位,而通信线路则主要是从电话公司租借的。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官员们并不能控制那上了网的个人,他们不归它管。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入了联网的行动,协调取得了一些重要技术突破。几个和科研有较深关系的联邦政府部门,象宇航局、卫生部、能源部等等,纷纷联入网络。在TCP/IP标准出来以后,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就都可以用现成的通信线路联成网,在这一标准下分享数据信息。国际互联网就这样诞生了。1989年,阿帕网正式结束。没有人注意这个事件,因为短短几年里,英特网已经在世界各地变得家喻户晓了。那么,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谁是英特网之父呢?
你可以说,英特网之父是冷战时代的核竞赛。可是,问题来了。怎样在核打击下保存通信能力的问题不仅美国有,它当年的对手苏联也有。既然美国人在想这个问题,苏联人一定也在想这个问题。当年你造一个原子弹,我就再造一个氢弹,你发一个“和平号”宇宙飞船,我就来一个“阿波罗”簦月。要是美国人在那些年里没有发明创造出英特网,苏联人会创造出来吗?我的回答是,苏联永远也不会创造出英特网来。
这不是科学技术的水平问题。美苏的科学家可谓旗鼓相当。既然双方有同样的问题,那么苏联的科学家早晚也会想到玻尔·巴兰的主意。可是,既然这是为了解决生死存亡的军事战略问题,这个主意一旦让对方也实现,岂不优势全失?所以,第一要保密,第二要高度中心控制,这个网一定要捏在国防部手里,可不能让他的对手也给用了去。苏联要是动手创建这样一个网,可以想见一定会这样做的。美国的国防部可能也会有人想到这样控制,可是它做不到。
我们触及了英特网诞生和发展的一个制度性条件,权力和利益的分享。
美国联邦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税金。怎样向老百姓交代得过去,是联邦花钱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纳税人是主人,联邦官员是主人雇来办事的。从小地方来说,联邦政府各分支各部门为此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首都华盛顿几乎所有的联邦部门,包括国会、白宫、最高法院、国防部、联邦调查局,都要有专门的地方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民百姓,“随便看看”。还要用录像、展览、免费资料向大家解释这个部门在干些什么。凡是联邦政府的博物馆、艺术展览、森林公园,都是免费提供服务,从紧急救援到公路上的标志信号。而且,你会发现,这些地方的联邦工作人员都特别的彬彬有礼。从大地方来说,联邦政府的花钱项目在国会辩论通过的时候,不仅要解释这项目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信服,这对纳税人有什么好处,特别是对民间的经济有什么好处。所以,美国历来的做法是,政府重大花钱项目不是主管部门自己招人做的,它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发包给民间,刺激民间经济的发展,这就好比是政府向民间购买一块“千人糕”。美国人特别忌讳政府部门的一手包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浪费不容易失控,因为民间的公司是有竞争的,永远有别人的眼睛在盯着。而对于一手包办一手遮天的权力部门来说,腐败是不治之症。美国人的概念是,如果你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得到的成果应该让纳税人分享。大学里的博士研究如果用的是政府的资助,论文或发明成果就属于纳税人,你要是去申请专利纳为己有,那是非法的。在英特网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就是万维网的浏览器软件,它使得全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计算机的人可以检索、索取、显示其他地方不同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和图象。第一个重要的浏览器,“马赛克”,是在伊利诺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的科学家编写的。它是在联邦政府资助下完成的,所以从第一天起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取得的,包括它的源程序。这样的软件如果是一个公司或个人所有的话,那就是一个铁定的发财机会。在它以后的“网景”就是凭着类似的一个浏览器软件,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大公司。“马赛克”的版权现在还是伊利诺大学的,但是谁也不能用它发财。今天的平面结构的英特网具有太多的平等和分享的特点。英特网是没有中心的,没有层次的,没有上下级的关系,甚至“敌我不分”。当年阿帕网开始自我扩展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就不能说它拥有阿帕网。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所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联上网,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拥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上网,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谁离开,甚至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人、多少数据和信息在这个网上。但是所有联上网的人,在分享网上的数据信息的权利上,却是一律平等的,不管你是在华盛顿,还是在非洲。在阿帕网发展的初期,这种平面结构和平等分享的特点就必须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形成。英特网好人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英特网上有无数有用的资料数据,也有数不清的恶劣的“垃圾”,从色情资料到教唆怎样制造邮包炸弹,应有尽有。政府难道不加强管理吗?不是不想管,联邦政府国会和白宫都想管过,但是美国的宪法传统忌讳由政府来决定什么是宝贝,什么是垃圾,尽管对你我来说,有时候宝贝垃圾是一目了然的,可是美国人习惯于不把一己之看法强加于人,当然也就不让政府的观点强加于人。这就是意图打击网上色情资料的联邦正经通讯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废除的文化背景。要是美国国防部从阿帕网一开始就能来个“加强管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英特网了。家里装了电话的人都知道,只有当你想通话的人也有了电话的时候,你的电话才有用。装了电话的人都恨不得自己所有的朋友也都装上电话。当你的朋友都有电话的时候,你就发现没有电话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了。上网也是一样。英特网所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英特网的好处,和上网的信息资料的数量成正比。如果没有你所需要的大量资料信息,英特网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电子信箱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英特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资料,从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天气预报,到任何一个生僻的英语单词的解释,从常用的免费软件,到免费的电子信箱,免费的网页,以及象ICQ这样的免费的通讯服务。这一切都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美国几乎所有象样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一定的服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大方呢?我们触及了造就今日英特网的第二个社会条件,那就是自由经济制度下的竞争。美国的商家在网上免费提供信息资料和种种服务,不仅是看中了英特网所创造的可能的商业机会,更要紧的是,只要它的竞争对手上了网,它就不敢不上网。它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它就不敢不提供更好的服务。美国的商家,再大也有竞争对手,联邦有反托辣斯法,防的就是大公司垄断。是自由经济的竞争把商家逼上了英特网,纷纷向公众提供网上服务,这才造就了如今英特网上及其丰富的超出以往想象的数据资料库。自由竞争也使得平民百姓上网的代价迅速下降,这也使得美国的角角落落里都有了英特网。所以,英特网之父是造就英特网的条件,那就是权益分享的政治制度和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中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你不能只要一个而不要另一个。技术的突破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苏联没有这两项条件,所以英特网不诞生在冷战中的那一方,不是偶然的。英特网虽然产生于冷战和对抗,但是今天的英特网却展现了真正冷战后的面貌,在这个网上人人平等。我在美国乡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农舍里从网上查到的所有资料,任何人在莫斯科、在上海、在巴格达都可以查到。英特网暗示了下一个世纪人类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怎样看待这种可能性,就靠各自的悟性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灌水/闲话
丁林
二十世纪人类有两大最不可思议的发明原来是和人类的猜疑,隔阂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一样是原子弹,另一样是英特网,即国际互联网原子弹诞生在二次大战后期,但是真正发展得蔚为壮观却是在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政府组织了全人类最出色的科学家,倾其全力展开了一场杀人能力的竞赛,结果不分胜负,谁也没失面子。不过,人类因此拥有的核武器据说可以毁灭人类很多遍了。各大国终于互相证明,造核武器的本事,谁也不输谁。饭可能吃不饱,原子弹是一样造得出来的。东西方也因此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核竞赛开始于冷战之初。到冷战之末,人类发明了英特网。英特网的发明对于人类的影响,毫不逊色于现在和未来的和平利用原子能。但是谁是英特网之父呢?英特网也是冷战的产物,而且是核竞赛的产物。核竞赛到了六十年代,美国人对于核战争的恐惧已经到了极点。美国人相信技术,我听一些从六十年代过来的美国人说起,那时候他们真相信随时随地有可能爆发核战争,他们都会在瞬间死掉的。相比之下倒是我们不大懂技术的人们,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个顾虑的。这时候的美国国防部想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万一遭到核打击的时候,重要通讯干线必定被毁,指挥部门还怎样组织还击呢?以往的通信线路是有一层层的控制枢纽,干线和支线组成的,毁掉高层的枢纽或干线,则下面的支线就没有用了。要传递的消息就象战场上派出去的通信员,沿着几条可用的线路,通过一个个的枢纽,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这些线路或枢纽被毁,甲地和乙地就失去了联系。一个叫做玻尔·巴兰的38岁的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理想的通信线路应该象一张渔网,那是平面的,没有层次,没有控制中心。甲地和乙地之间,就象渔网上的两个结点一样,可以有无数条线路相通。即使把渔网炸几个大窟窿,剩下来的破网虽然离离拉拉,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联着的。那么,平时消息走什么线路呢?科学家们提出,把要传递的消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写上目的地,然后撒到这个网上,让它们沿着网线自己奔向目的地。那么,路途不通走丢了怎么办呢?不要紧,这些消息块可以不断复制,持续不断地往网上撒,一直到消息到达目的为止。这时候的消息已经不是一个两个通信员了,而象一群一群的信鸽。关键是,这些信鸽,电子信号的复制几乎是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成本的,而传递的速度就是光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那个“渔网”上走点冤枉路也不在乎的。这就是英特网的概念来源。但是玻尔·巴兰并没被人称为英特网之父,因为从这个概念到现在的英特网还有一段遥遥长途。1969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想把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地的四台高级计算机联结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国防科研计划,用的是联邦预算,但是按照美国的法律和政策,这样的计划并不是由实施计划的国防部某局招人来做,而是要按一定程序向社会招标,由民间公司来做的。我不知道国防部的官员们把这样高级而绝密的东西放出去,他们怎么放心得了,但是美国的所有高级科研项目都是这样发包的,从空军的最新式战斗机的研制到簦月和航天飞机。结果,一个叫做BBN的公司争得了这个项目。这四台计算机联成了一个四地共用的网,叫先进研究项目局网,简称阿帕网。美国国防部为这个阿帕网是很花了点钱的。到1971年,15台计算机联入了这个网,1972年,发展到37台。这个计算机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地民间公司,大学研究所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分享这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互通信息,甚至可以远距离编写程序。
然后,国防部的官员马上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学、公司和机关的可以使用这个计算机网的人们不知不觉已经把这个联邦资助的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变成了一个高速的电子邮局。在阿帕网上流通的主要不再是计算资料,而是个人邮件和信息。研究人员用阿帕网交换研究心得,协调研究进度,而更多的是个人之间的问候交谈,小道消息,甚至他们最喜欢的科学幻想。这样的用法和工作无关,照说是美国的工作单位里很忌讳的一种“揩油”的行为,也有人对此皱眉头,但是没有人出面禁止,事实上也禁止不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帕网是平面铺开的,它没有一个中心。任何一个大学或研究所,只要拥有一定能力的计算机,很容易联结到这个网上,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这使得阿帕网的平面伸展非常容易,而且可以无穷无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是阿帕网的首倡者,是最初出钱的单位,但是它并不是阿帕网的所有者。阿帕网上的计算机分属于各个单位,而通信线路则主要是从电话公司租借的。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官员们并不能控制那上了网的个人,他们不归它管。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入了联网的行动,协调取得了一些重要技术突破。几个和科研有较深关系的联邦政府部门,象宇航局、卫生部、能源部等等,纷纷联入网络。在TCP/IP标准出来以后,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就都可以用现成的通信线路联成网,在这一标准下分享数据信息。国际互联网就这样诞生了。1989年,阿帕网正式结束。没有人注意这个事件,因为短短几年里,英特网已经在世界各地变得家喻户晓了。那么,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谁是英特网之父呢?
你可以说,英特网之父是冷战时代的核竞赛。可是,问题来了。怎样在核打击下保存通信能力的问题不仅美国有,它当年的对手苏联也有。既然美国人在想这个问题,苏联人一定也在想这个问题。当年你造一个原子弹,我就再造一个氢弹,你发一个“和平号”宇宙飞船,我就来一个“阿波罗”簦月。要是美国人在那些年里没有发明创造出英特网,苏联人会创造出来吗?我的回答是,苏联永远也不会创造出英特网来。
这不是科学技术的水平问题。美苏的科学家可谓旗鼓相当。既然双方有同样的问题,那么苏联的科学家早晚也会想到玻尔·巴兰的主意。可是,既然这是为了解决生死存亡的军事战略问题,这个主意一旦让对方也实现,岂不优势全失?所以,第一要保密,第二要高度中心控制,这个网一定要捏在国防部手里,可不能让他的对手也给用了去。苏联要是动手创建这样一个网,可以想见一定会这样做的。美国的国防部可能也会有人想到这样控制,可是它做不到。
我们触及了英特网诞生和发展的一个制度性条件,权力和利益的分享。
美国联邦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税金。怎样向老百姓交代得过去,是联邦花钱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纳税人是主人,联邦官员是主人雇来办事的。从小地方来说,联邦政府各分支各部门为此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首都华盛顿几乎所有的联邦部门,包括国会、白宫、最高法院、国防部、联邦调查局,都要有专门的地方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民百姓,“随便看看”。还要用录像、展览、免费资料向大家解释这个部门在干些什么。凡是联邦政府的博物馆、艺术展览、森林公园,都是免费提供服务,从紧急救援到公路上的标志信号。而且,你会发现,这些地方的联邦工作人员都特别的彬彬有礼。从大地方来说,联邦政府的花钱项目在国会辩论通过的时候,不仅要解释这项目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信服,这对纳税人有什么好处,特别是对民间的经济有什么好处。所以,美国历来的做法是,政府重大花钱项目不是主管部门自己招人做的,它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发包给民间,刺激民间经济的发展,这就好比是政府向民间购买一块“千人糕”。美国人特别忌讳政府部门的一手包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浪费不容易失控,因为民间的公司是有竞争的,永远有别人的眼睛在盯着。而对于一手包办一手遮天的权力部门来说,腐败是不治之症。美国人的概念是,如果你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得到的成果应该让纳税人分享。大学里的博士研究如果用的是政府的资助,论文或发明成果就属于纳税人,你要是去申请专利纳为己有,那是非法的。在英特网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就是万维网的浏览器软件,它使得全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计算机的人可以检索、索取、显示其他地方不同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和图象。第一个重要的浏览器,“马赛克”,是在伊利诺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的科学家编写的。它是在联邦政府资助下完成的,所以从第一天起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取得的,包括它的源程序。这样的软件如果是一个公司或个人所有的话,那就是一个铁定的发财机会。在它以后的“网景”就是凭着类似的一个浏览器软件,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大公司。“马赛克”的版权现在还是伊利诺大学的,但是谁也不能用它发财。今天的平面结构的英特网具有太多的平等和分享的特点。英特网是没有中心的,没有层次的,没有上下级的关系,甚至“敌我不分”。当年阿帕网开始自我扩展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就不能说它拥有阿帕网。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所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联上网,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拥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上网,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谁离开,甚至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人、多少数据和信息在这个网上。但是所有联上网的人,在分享网上的数据信息的权利上,却是一律平等的,不管你是在华盛顿,还是在非洲。在阿帕网发展的初期,这种平面结构和平等分享的特点就必须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形成。英特网好人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英特网上有无数有用的资料数据,也有数不清的恶劣的“垃圾”,从色情资料到教唆怎样制造邮包炸弹,应有尽有。政府难道不加强管理吗?不是不想管,联邦政府国会和白宫都想管过,但是美国的宪法传统忌讳由政府来决定什么是宝贝,什么是垃圾,尽管对你我来说,有时候宝贝垃圾是一目了然的,可是美国人习惯于不把一己之看法强加于人,当然也就不让政府的观点强加于人。这就是意图打击网上色情资料的联邦正经通讯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废除的文化背景。要是美国国防部从阿帕网一开始就能来个“加强管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英特网了。家里装了电话的人都知道,只有当你想通话的人也有了电话的时候,你的电话才有用。装了电话的人都恨不得自己所有的朋友也都装上电话。当你的朋友都有电话的时候,你就发现没有电话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了。上网也是一样。英特网所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英特网的好处,和上网的信息资料的数量成正比。如果没有你所需要的大量资料信息,英特网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电子信箱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英特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资料,从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天气预报,到任何一个生僻的英语单词的解释,从常用的免费软件,到免费的电子信箱,免费的网页,以及象ICQ这样的免费的通讯服务。这一切都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美国几乎所有象样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一定的服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大方呢?我们触及了造就今日英特网的第二个社会条件,那就是自由经济制度下的竞争。美国的商家在网上免费提供信息资料和种种服务,不仅是看中了英特网所创造的可能的商业机会,更要紧的是,只要它的竞争对手上了网,它就不敢不上网。它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它就不敢不提供更好的服务。美国的商家,再大也有竞争对手,联邦有反托辣斯法,防的就是大公司垄断。是自由经济的竞争把商家逼上了英特网,纷纷向公众提供网上服务,这才造就了如今英特网上及其丰富的超出以往想象的数据资料库。自由竞争也使得平民百姓上网的代价迅速下降,这也使得美国的角角落落里都有了英特网。所以,英特网之父是造就英特网的条件,那就是权益分享的政治制度和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中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你不能只要一个而不要另一个。技术的突破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苏联没有这两项条件,所以英特网不诞生在冷战中的那一方,不是偶然的。英特网虽然产生于冷战和对抗,但是今天的英特网却展现了真正冷战后的面貌,在这个网上人人平等。我在美国乡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农舍里从网上查到的所有资料,任何人在莫斯科、在上海、在巴格达都可以查到。英特网暗示了下一个世纪人类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怎样看待这种可能性,就靠各自的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