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苏77 有事

2003-08-16 05:06:52   来自: 黑山 (北京)
  我给你发邮件了
  

2003-08-16 23:43:58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回了
  

2004-03-11 10:22:09  雪缘 (北京海淀)

  七七:
  不知道怎么称呼你。看别人这样叫。我也学了学:)
  今天又看了一次<<站台>>太让我难忘了。每次看过之后都有一种新的感受。也许是因为我和贾导是同乡人吧。我也是山西省人。82年生人。<<站台>>的确是一部史诗电影。记录了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我记的小的时候就是那个样子。那时的文艺演出就是那个样子。但是大家都还认为很好看。现在看来却是一场喜剧。家乡人的那种思想禁锢了我们。我记的有一场明亮爸爸看小人书的那一场戏。说什么:“沦为了巴黎的妓女”。本来是很经典的一本书。在那个年代却成了不健康的书。“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是呀。那个年代的人哪儿能想那么远。住在大山里。连火车都很难见到。更别说是未来了。我还记的我上中学那时就听爸爸常常说起别人家孩子考大学的事儿。上一个大学要花上5,6万。也不是学费多。是要给人家忙事儿的人好处费。所以我在中学没毕业的时候就被选入了艺术学校。那时爸爸还只想着艺校毕业后,国家会给分配工作。会分到文工团。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就这样过这一辈子。现在看来眼光太近了。根本就看不到山的那一边都有什么。那时的年青人真的是渴望能走出去。就像明亮问的那样“苏修的北边是哪儿?那海的北边又是哪儿呢?”老一代人造就了新一代人安逸的思想。正像那放羊娃所说的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孩子,放羊。。。。
  这部影片内所要说的太多了。不知道贾导在拍的时候有没有想的更多。长镜头给人造成的那种压抑也正好和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相吻合。
  山西流行着一首很好听的民歌叫<<走西口>>。所以多数的山西人都会有一股气,一但走出去如果没有什么成就就不会再回来。我想贾导也许也正是因为这股一走了回头的劲,才能使他创作出这部很好的作品吧。
  贾导,多谢你为山西争了口气!
                         3月11日  凌晨
                               雪缘
  

2004-03-12 09:49:28  danbar

  怎么好像七七导了站台似的:)
  

2004-03-12 22:10:18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对啊:),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绿妖有一篇文章关于站台的,叫《我县城的兄弟们》,写得很好。
  

2004-03-31 19:22:18  老手颓唐 (北京朝阳)

  绿妖也是山西人么?其实论起来,我倒是这片子最合式的观众:山西人,小城生活,79到89成长期。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tvPgiHsWCeJ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