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解读过这个作品~发点文字资料上来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7y.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 片名:
- Lili Marleen
- 导演:
-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编剧:
-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Lale Andersen
- 上映年度:
- 1981
- 制片国家/地区:
- 德国
- 主演:
- Hanna Schygulla, Giancarlo Giannini, Mel Ferrer
《莉莉.玛莲》最早却是诞生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春天,年轻的德国士兵汉斯.莱普即将开赴东部前线的前一天下午,他的女友,大学同学莉莉来看望他,短暂的缠绵和甜蜜后,莱普要归队了,黄昏时两人在军营门口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望着心爱姑娘的背影,莱普心中满是惆怅。这时,几天前在士兵画展中认识的陆军女护士玛莲也赶来送别莱普,而部队晚点名的军号声已经响起,两人执手相看,突然明白了彼此间深深的爱意,但是万语千言都已来不及说出口,莱普只好又送走了玛莲,而莉莉的身影还在路灯下渐行渐远。这段取舍难定、悲欢离合的经历令莱普百感交集,随后几天里,在开往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战场的列车上,莱普写下了一首小诗——《年轻士兵的歌》,也就是后来的《莉莉.玛莲》。
莱普在残酷的战争中活下来了,但是他的莉莉和玛莲从此音信全无,在这场有数千万人伤亡的战争里,这样的生离死别也许根本算不上什么。后来,莱普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其中就有《莉莉.玛莲》,但是反响平平,毕竟这是在德国,曾经产生过歌德、席勒、海涅这样的文学巨匠的国度,他的诗还稚嫩了些。1934年,因为很偶然的机会,年轻的作曲家舒尔策为这首诗谱曲,一位音乐制作商找到瑞典裔女歌手LaleAndersen演唱这首歌并灌制唱片,但是制成的5万张唱片仅仅卖出去700多张,制作商为此破产并不知去向,甚至LaleAndersen在公开场合演唱这首歌时也经常遭到一片嘘声。毕竟,在曾经产生过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德彪西等音乐大师的国度,《莉莉.玛莲》这样的流行音乐还是太单薄了。
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41年8月的某天晚上,德军贝尔格莱德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因为刚刚占领南斯拉夫没有德语唱片随意在地下室找出一张唱片拭去灰尘,播出了这首久违的《莉莉.玛莲》。那是一个硝烟尚未散尽的夜晚,巴尔干和北非前线的数十万德军官兵在零星的枪炮声中借着未烬的战火紧张无声地忙碌着,掩埋尸体,抢救伤员,整修工事,擦拭武器,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了《莉莉.玛莲》那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的旋律。士兵们惊讶了,很快就被感动了,一张张紧绷着的黧黑肮脏的脸舒缓了,他们忘记了手中的工作,忘记自己身处残酷血腥的战场,那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恍如隔世,如痴如醉。这一夜,《莉莉.玛莲》不经意间把士兵们从僵硬的战争机器又还原成了有回忆,有爱恨,有梦想的活生生的人。此后,在士兵们的强烈要求下,先是贝尔格莱德广播电台然后是德军所有的广播电台每晚都反复播出这首歌,各种各样的劳军演出都有歌手演唱这首歌,原版唱片被抢购一空,新版唱片则层出不穷。据说歌手LaleAndersen的歌曲得到了帝国元帅戈林的赏识,并推荐给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并受到特别接见。为了鼓励前线将士,德军最高统帅部要求“第三帝国广播放送协会”组织播放这首歌曲给各个战场的德军官兵。由于戈林的推荐和希特勒本人的允许,《莉莉•玛莲》成了当时德国宣传部门唯一作为“政战高度”的流行歌曲,其他的多数是贝多芬等人的经典古典音乐。
但是德国纳粹党宣传部长戈培尔不喜欢这首歌,他认为《莉莉.玛莲》既不能展现德意志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更不象进行曲那样气势磅礴鼓舞士气,而是十足的使人颓废乃至堕落的靡靡之音。但是最高元首和帝国元帅的面子又不能不给,所以仍然按照最高指示办理劳军演出和电台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很多官兵被围,戈培尔因此下令禁止演播《莉莉.玛莲》,一度软禁了LaleAndersen。为消除影响,纳粹党宣传部授意一些官方媒体宣称:莱普道德败坏,喜欢脚踏两只船;莉莉的外祖父很可能是犹太人;玛莲曾试图勾引莱普的旅长;而Lale Andersen出身微寒,出名前长期在色情酒吧驻唱,经常酗酒并大量吸烟,因此喉咙粗哑。
但是,几乎所有的德军士兵仍然深爱着《莉莉.玛莲》,因为他们太年轻,还无法欣赏古典音乐,他们经历过太多惨烈的战事,已经厌倦了驱使他们走上战场的军乐,对他们而言,除了家信,《莉莉.玛莲》几乎是在战场上唯一能够得到的温情脉脉的慰籍。他们把莉莉和玛莲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是暗恋的女同学、邻家女孩,在Lale Andersen深情无限的歌声中,他们又回到了情窦初开的时光,回到了菁菁校园和花树团簇的自家庭院。很快,在士兵们的强烈抗议下,《莉莉.玛莲》解禁了。
在世界各个战场上与德军交战的英军、苏军和美军士兵也很快喜欢上了这首歌,很多个夜晚,他们和相距不远的敌人收听同一首歌。两军对垒的中间地带,照明弹的映照下,被击毁的坦克、装甲车还在燃烧,还躺着无法抢回的战死者的尸体,狙击手急促的枪声时时打破夜空的宁静,而《莉莉.玛莲》就象女神在这样的流血残杀之地流连徜徉,给双方的士兵带来同样的甜蜜和温柔。这样的景象无疑太过于怪诞,不是同盟国军政当局愿意看到的,而阻止士兵们收听又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同盟国方面唯一的办法就是纷纷推出本国的《莉莉.玛莲》。
为了消除原著的痕迹,各同盟国把德国版《莉莉.玛莲》能改的都尽量改了,首先是歌名和音乐风格:英国人的《灯光下的莉莉》加入了男声小合唱,苏联的《战壕玫瑰》一如所有的俄罗斯民歌那么舒缓悠长,美国人则把这首歌用爵士乐伴奏。当然,主旋律是改不了的,不然就不是《莉莉.玛莲》了,而且,舒尔策的神来之作确实堪称音乐史上的经典,几乎没有留下可以改动的余地。
最关键的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女主人公。总不能让本国士兵的梦中情人是德国女大学生和陆军女护士吧?于是,英军士兵的莉莉变成了在灯光下一边看着心上人的前方来信一边瑕思无限的纺织女工,苏军士兵心中的玫瑰是集体农庄开拖拉机的女社员,而美军士兵的莉莉.玛莲则是一位常常在酒吧打发寂寞长夜的公司文员。毫无疑问,她们都是靓丽活泼的青春女孩,和士兵们年龄相仿。但有趣的是,各国演绎《莉莉.玛莲》的主力歌手却是清一色30多岁甚至年过40的成熟女性(据说英国首位演唱《灯光下的莉莉》并灌制唱片的歌手是由丘吉尔钦定的),她们都有着带着磁性略显嘶哑的非常性感的嗓音,都是完全不加雕琢的本色演唱。想来,这是因为年青的士兵们几乎还没有和母亲、亲生姐妹之外的女性亲密接触的经历,绝大多数人还是童男子,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况下,惟有这样的嗓音才最能切合他们的幻想。
就这样,在各式各样莺莺燕燕般的莉莉.玛莲们的伴随下,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浩大的战争缓慢而艰难地进行着,交战各方倾尽全力犹恐不胜。终于,当青壮男子的鲜血快要流尽,物质损耗已经难以为继,领导人的神经也无法再坚持下去的时候,战争结束了。数千万士兵解甲归田,他们终于可以寻找真实的莉莉.玛莲,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抚平战争的创伤。也许,没有人会想,那几乎相同数目的倒在原野、沙漠、丛林、城市废墟和深海中的年青战死者,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是否还能听到莉莉.玛莲的歌声?
电影为虚构;剧情简介 · · · · · ·
1938年,瑞士苏黎世。青年作曲家,犹太人罗伯特和德国歌女维莉正在热恋中。罗伯特的父亲门得松正在领导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秘密组织,担心儿子和维莉的关系会给秘密小组带来危险,遂设下圈套,在罗伯特去德执行任务时,准许维莉随他同行。返回瑞士时,边防拒绝维莉入境。
留在德国的维莉只有靠唱歌维持生计。谁知她的一首《莉莉·玛莲》,引起了德军将士的强烈反响。在军中广为流传,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稍显宁静的哨厅、军营,军官将士们无不沉浸在歌声中,或许是战争的惨烈和噪杂,歌声中传达的正是人们渴望已久的和平与温馨。这首歌经过德军高官乃至上流社会的有意支持,从而一举成名。维莉也成了令人注目的明星。罗伯特在瑞士终日思恋情人,通过广播听到了维莉的歌声,他冒险来到德国,维莉向他坦露心迹,两人情意缠绵,却不知身处险境。在盖世太保的监视下,罗伯特离德之前遭逮捕。
为了营救罗伯特,维莉接受了地下组织的任务,冒死寻到揭露德军集中营屠杀战俘的胶卷,在德、瑞边境交界处,用胶卷交换罗伯特和其他难友。
而维莉却遭监禁。罗伯特了解了维莉冒死寻来胶卷救他,他按组织安排冲入电台,向德士兵广播,告知他们唱《莉莉·玛莲》的维莉在集中营被害,而德军将士也对维莉的歌怀恋不已,于是维莉最终离开集中营,再次登台。
战争结束了,维莉风尘仆仆地到瑞士来找罗伯特,却看到罗伯特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身边已经有了妻子米里安。维莉竭力克制着内心的悲伤,黯然离去。
中文歌词:
军营前
大门前
路灯立着
它站在前面
我们会再见面
我们会站在路灯旁边
像从前,莉莉-玛琳,像从前,莉莉-玛琳。
我们两个影子
融为一个
我们多么的相爱
每人都可以看出来
所有都将凝视
当我们站在路灯前。
像从前,莉莉-玛琳,像从前,莉莉-玛琳。
它熟悉你的脚步
你美丽的姿态
它整夜不灭
我,他早忘了
要是我出了什么事
谁来站在路灯前?
和你一起,莉莉-玛琳,和你一起,莉莉-玛琳。
从安静的地方
从这土地上
像在梦一样给我们自由
你的嘴唇含着爱
晚间的雾在飘动
谁来站在路灯前?
和你一起,莉莉-玛琳,和你一起,莉莉-玛琳。
Lili Marleen
Vor der Kaserne,
vor dem großen Tor
steht eine Laterne,
und steht sie noch davor.
Doch wollen wir uns wiedersehen,
bei der Laterne woll’n wir steh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Unsre beiden Schatten
sah’n wie einer aus;
daß wir so lieb uns hatten,
das sah man gleich daraus.
Und alle Leute soll’n es stehen
wenn wir bei der Laterne stehen, 。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Deine Schritte kennt sie,
deinen schönen Gang,
alle Abend brennt sie,
doch mich vergaß sie lang.
Und sollte mir ein Leid geschehn
Wer wird bei der Laterne steh’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Aus dem tiefen Raume,
aus der Erde Grund
hebt sich wie im Traume
dein verliebter Mund.
Wenn sich die späten Nebel drehn,
Wer wird bei der Laterne stehe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r dir, Lili Marleen
个人感想:
希特勒对艺术的推崇简直到了极致。身为画家的他,知道艺术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就是本雅明提出的“光韵”。《莉莉玛莲》就充当了这一权力者。这首歌作为一种具有dominant的话语,给人们带来了无法看清的灾难。歌者后来也看清了这一事实,于是,她成了赎罪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2NTE5MDg=.html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067408o1p5.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_VkfrELMY8/
三个都是和其有关的视频
里面的谴责 反讽 比比皆是
也来得更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