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王家卫电影剧作研究-后现代电影的一次突破(结论)

2004-10-7 15:35  来源:电影夜航船 作者:司徒健恩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研究生:司徒健恩 导师:刘一兵 
来源:电影学院

    结论
    
    对香港这个有着特殊历史际遇、文化及社会环境的繁华都市,王家卫抓住了情感和人心,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情感的失落。在塔伦天奴沉醉美国经典类型电影的拼凑,大卫:连奇戏谑、自嘲下的惶恐冷漠之外,王家卫把握了后现代文艺发展和潮流脉膊,不论在剧作主题或叙事方式上,都带来了不少突破。王家卫在电影叙事结构上,尝试以多个故事连接在一起,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连牵并不是因为制造预定或明显的戏剧冲突,反之,故事之间的纽带是暗合着剧中人物相遇相识的偶然。在都市当中,人孤立地活着,相知相爱显得十分渺茫,即使人们“最接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但在这个后工业文明下的社会里,人群当中孤寂普遍在,咫尺天涯,透露出后现代语境下人的深沉悲哀。王家卫关注着这个情感母题,在他的作品中孤独无助的人物、散点叙事结构和对人生的洞悉,形成了多采多姿又自成一格的剧作特色。继去年荣获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大奖,王家卫更是把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点的优势,首次展露在国际影坛上,摇撼了把香港视为边沿文化或文化沙漠的一些执念。 
    
    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后现代文化对香港电影的提示。应该说,王家卫的电影剧作与香港后现代电影发展是脉络相承。就以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为例,这部摆脱武侠片类型,而探讨人生感情的作品,呈现的主题视野和剧作结构,不但是徐克的“新武侠电影”(如《新龙门客栈》或《笑傲江湖之二东方不败》)所未有涉及,亦是同期后现代电影剧作者刘观伟的戏谑自嘲(如《东成西就》)所未达至的主题空间。《东邪西毒》中的大漠、海浪、河滩看似开阔无涯,但人物的心灵然封闭、孤独,这是王家卫走在商业类型与作者风格追求之间,剧作所要探求的重心。就以《旺角卡门》为例,学者亚巴斯(Ackbar Abbas)曾从解构殖民主义者视野的角度来看其文化深层意义。他说:“如果一般[香港]警匪及黑帮电影是符合了殖民主义及自我殖民的惯用术语,那么完全颠覆这种剧作程式并不成功是有多几可能性(例如需要资金支持才可以制作电影),然而,还存在着剧作的第三个可能:那就是在类型电影上着手,动摇它巩固的位置以激发思考”(8)。世界一般对香港电影的认识只限于香港警匪片(或武侠片)类型等的固有执念上。与其他同期的香港后现代电影文化,如周星驰的“无厘头”,或刘观伟的戏拼凑相比 ,王家卫更能直接针对雅与俗的平衡,瓦解了香港电影只有商业模式的说法,并且重新开拓出香港电影的阅读空间和方式,王家卫在香港电影剧作发展的历程上,实在是功不可没。
    
    情感是王家卫作品中的轴心,而对传统单线和起承转合式叙事结构的突破,亦是新一代电影剧作者欣羡之处。在王家卫的电影剧作中,专注人物的情感的疏离,关系的隔膜,人物的无法沟通,展示后现代都市人情感普遍的失落。散点的叙事,画外音、独白打破时空的连贯性,符号化的人物来抵御传统类型人物的剧情符码。这些剧作特色及主题追求的趋向,都可在林海峰的《飞一般的爱情小说》、或葛民辉的《初缠恋后》中一见。前者符号化的人物、偏执的情感;后者双故事叙事架构,人物的塑象处处都有王家卫的影子。如《初缠恋后》中梦游者与疯子的恋爱故事,是《重庆森林》中小吃店女店员,《堕落天使》中的哑巴等人物类型的极端化、漫画化。《初缠恋后》中画外音的应用近乎一种自恋式广播人的口吻,与《重庆森林》或《东邪西毒》中画外音应用有弦外之音的叙事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亦是模仿王家卫的电影作品未能尽善尽美的一些原因。不过,王家卫电影剧作的实践体验,在“香港第二新浪潮”中,无疑是带起了一定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后过渡期间的香港电影出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剧作,如《甜蜜蜜》、《色情男女》、《香港制造》等。《香港制造》以小成本制作,却能在国际影坛屡获殊荣,在香港电影市道低迷的同时,出息的电影剧作无疑令黯然冷淡的影坛生息不少。香港电影一直以武侠片李小龙式功夫片、或成龙式动作喜剧为世界所认识。王家卫《重庆森林》的都会动感,《东邪西毒》的武侠情感寓言、《春光乍泄》的飘泊流离,正似关锦鹏《阮玲玉》的女性书写,令世界重新看待香港电影的位置。王家卫与其他“第二新浪潮”电影创作者相比,直指后现代都市人斑烂的生活剪影后情感的空寂,更能紧扣九十年代香港人所关注的身份追寻命题。王家卫的剧作言语是个人的,神密的,也是香港的。剧作者每种观察,每一个剧作素材,都源自香港。电影中的旺角阿飞,重庆大厦过客、大漠里流徙的侠客,布宜诺斯艾利斯中的两个普通香港人,无一不显示出对香港这个城市的关注。剧作在述说都市里的人物,倾诉着这个都市独有的际遇。
    
    王家卫的电影剧作是具有香港特色的。如同张艺谋元于中国大西北,杨德昌之于台北,香港这个后现代国孙大都会是王家卫剧作的本土和根源。相对于张艺谋充满原始情欲的古中国,杨德昌封闭于个人情感的城市空间,侯考贤折射历史沧桑,王家卫的电影剧作是把根植于香港,展示了过渡期间香港人寻找历史、文化和身位位置的整体心理状态。在似乎断裂却又机巧的叙事中,在商业电影类型与艺术电影的作者风格追求间,王家卫以重新结构起的时间和空间,描绘出一个纯感观,纯属个人情感的华丽都市。就其对电影语言、叙事技巧、形式把握和即兴挥洒,王家卫已是后现代电影文化现象中让人瞩目的电影剧作者。因此,可以说在两岸三地华人电影创作人及导演当中,王家卫是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
    
    后注:
    (1)《电影双周刊》 1997年473期,42页
    (2)《电影双周刊》 1997年473期,44页
    (3)《电影双周刊》 1997年473期,44页
    (4)《电影双周刊》 1997年473期,41页
    (5)Jameson,Fredric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The Anti-Aestheti
    c:Essays in Postmodern Culture。(“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选自《反美学:后
    现代文化论文选
》)
    Hal Foster(ed.),Washington:Bay Press,1983,p.15
    (6)魏绍恩,《四出王家卫,洛杉机》,陈米记出版社,香港, 1995年,27页
    (7)《影响》,1996年,2期,46页
    (8)Abbas,Ackbar Hong Kong: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香港:消失的文化和政治》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7,p.36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1)王岳川、尚 水(合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李恒基、杨运婴(合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3)余慕莲 《香港电影史话》,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年
    (4)吴 昊 《香港电影民族学》,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年
    (5)罗卡、吴昊、卓伯棠(合编),《香港电影类型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6)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香港市政局,《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香港:第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1988年
    (8)香港市政局,《香港电影回顾专题—光影缤纷五十年》,香港:第二十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1997年
    (9)香港市政局,《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与西方电影比较研究》,香港:第十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1992年
    (10)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香港:香港影业协会年小组出版,1991年
    (11)登 徒,《一九九六年香港电影回顾》,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7年
    (12)焦雄屏,《香港电影风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年
    (13)舒 琪(主编),《一九九四年香港电影回顾》,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6年
    (14)舒 琪(主编),《一九九五年香港电影回顾》,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7年
    (15)魏绍恩,《四出王家卫,洛杉机》,香港:陈米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16)《电影双周刊》杂志(香港)
    (17)《影响》杂志(台湾)
    (18)《世界电影》杂志
    (19)《电影故事》杂专
    (20)《视与听》杂志(英国)
    
    参考片目
    
    (中、港、台电影)
    《打擂台》、《男与女》、《家在香港》、《父子情》、《美国心》、《舞牛》、《名剑》、《爱杀》、《烈火青春》、《最后胜利》、《投奔怒海》、《半生缘》、《蝶变》、《倩女幽魂一、二、三》、《笑傲江湖—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片、《梁祝》、《英雄本色一、二、三》、《蝶血双雄》、《地下情》、《胭脂扣》、《人在纽约》、《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愈快乐愈堕落》、《旺角卡门》、《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堕落天使》、《春光乍泄》、《秋天的童话》、《八雨金》、《宋家王朝》、《金枝玉叶》、《救世神棍》、《甜蜜蜜》、《香港制造》、《虎度门》、《基佬四十》、《亚飞正传》、《有情人》、《播音王子》、《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姊妹情深》、《三个相爱的少年》、《色情男女》、《空中小说》、《飞一般的爱情小说》、《初缠恋后》、《霸王别姬》、《喜宴》、《东成西就》、《西游记》系列片。
    
    (西方电影)
    《狂野者》、《没有理由的反叛》、《心中狂野》、《欧洲特快列车》、《去年在马里安巴德》、《暴雨将至》、《低俗小说》、《一切关于伊芙》、《发条橙》、《坏血》、《新桥恋人》、《地铁》、《杀手里昂》、《药店牛郎》、《天堂稀客》、《德隆斯州巴黎》、《欲望之翼》、《八部半》、《断了气》、《周末》、《邦妮和克拉特》、《对话》、《的士司机》、《奇遇》、《放大》、《美国往事》、《西部往事
    
    (英文书目)
    1. Abbas,Ackbar Hong Kong: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香港:消失的文化和政治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7
    2. Bordwell,David,Janet Staiger and Kristin Thompson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经典好莱坞电影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3. Bordwell,David and Noel Carroll(eds)
    Post-Theory: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 《后理论:电影理论重构
    Wisconsin:University Press,1996
    4. Chatman,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故事和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5. Jameson,Fredric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The Anti-Aesthetic:Essays in Postmodern Culture(“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选自《反美学:后现代文化论文选》)
    Hal Foster(ed.)Washington:Bay Press,1983
    6. Kozloff,Sarah
    Invisible Storytellers:Voice-over Narration in American Fiction Film 《看不见的说书人:美国剧情片中画外音的应用
    Berkeley:University of Berkeley Press,1988。
    7. Lyotard,Jean Francois
    “Answering the Question:What is Postmodernity?”,Postmodernism:A Reader(“回答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的问题?”选自《后现代主义导读
    Thomas Docherty(ed.),New York:Columbia Press,1986。
    8. Roser,Philip(ed.)
    A Film Theory Reader:Narrative,Apparatus,Ideology 《电影理论导论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9. Teo,Stephen
    Hong Kong Cinema:The Extra Dimensions 《香港电影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86
    10. Todorov,Tzvetan
    Genres in Discourse 《话语中的类型
    Catherine Porter(trans.),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