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现象)中国的“小人物电影”……  

2004-4-14 1:10  来源:现象电影论坛 作者:fanpopo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我想中国现在开始流行的“小人物电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见!


这里以电影学院上周放的《日光天井》和本周放的《看车人的七月》为例!

这个也许是从冯小刚电影中受的启发,(但是冯的电影里,小人物都是“人小鬼大”型的——都是我不能认可的)也或许是看着《卡拉是条狗》有点儿小成绩……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电影:主角是工人,带个儿子或女儿,大都有经济问题——或者干脆就是下岗的;都有家庭婚姻问题——或者干脆就是离婚的……加上煽情、幽默……一些很不是很聪明的内容……就成了一部电影……我思考这样的电影的涌现的原因是:首先是成本低:《日光天井》是黄宏一个人做导演、编剧、主演……加上江珊这样要不了多少钱的奔中年的女演员,一个小姑娘……还有一大帮央视的人(大概是友情,不收钱的)可算是省了钱;《看车人的七月》的演员结构和《日光天井》惊人地相似:小品演员范伟,搭配和江珊一个班的当年的“外来妹”的陈小艺,一个小伙子(演范伟的儿子的,我进去看的电影的时候刚好他就站在标放门口等人,别人跟他打招呼:“今天是你的电影呀……”我还以为他是导演呢——看电影的时候才认 出来原来是那个角色)……客串的都没有;两部电影都是在北京老居民区里拍的,没有胡同,也没有特技……最远的地方就是郊区……摄影、音乐都是国内很平常的人员……;第二,有市场,上面说了,有原来那些“小人物”电影的先导,中国观众在创作人的眼中似乎喜欢类型中他们能拍的就是这些,百姓看这些可能会觉得亲切一些,对于某些国内观众来讲,他们更偏爱这种类型,甚至胜过进口大片(我们在调查中确实遇到了对《指环王三》骂脏字的人),特别对于深入简出的中老年观众,偶尔的观影也许更多会选择这些,而且纵观他们的态度,还是对这样的情节乐此不疲的(我的家人就可以做例子);第三,也算是一个噱头,电影导演可以说自己是关注了现实了,关注百姓了,关注小人物命运了……以此可以作为自己在艺术、政治和商业上的三重口号,何乐而不为?

于是国内电影市场,这种类型电影开始更加茁壮成长,可是它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且不说市场(现在还没有具体数字),我想就电影本身探讨一下:譬如,《日光天井》,这部电影始终如一地贯彻了黄宏矫情的作风,努力想把更多的冲突、幽默……集中起来,煽情……但却恰恰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我就不明白,他简直就是故意要暴露小品演员对于电影的短处……不禁想到去年的《像鸡毛一样飞》,当时还是比较喜欢的,但想来孟京辉也是在暴露自己的缺点;但《》无论是表演还是思想上都胜《》好多!这部电影也许最多的是作者很自恋的细节,但却成了他难以逃脱“亲情主旋律”的命运……电影不是随便找一些人来捧场就可以的,一个真正优秀的创作者不是以感情和小聪明取胜,而是更多的理性、冷静!否则怎一个“矫情”了得!《看车人的七月》大概算是好了一些的,起码由于作者与导、演分开的缘故,更像一部电影……但是我更是郁闷,为什么编剧写来写去还是几乎一样的事情,相当于馒头上染了红色……我们就会以为它是肉吗?和《日光天井》有着惊人的相似:低收入工作人员、离婚、带孩子……最近都归到亲情上……而且从作者对剧中儿子的描写,看充分地看出作者个人的虚伪之处,儿子的性格摸棱两可,不鲜明,不形象,尤其和老师的感情的描写,又陷入了矫情的境地,和自己父亲也是那样的姿态……

那么这样的电影是否真的关注了我们的现实,关注了下人物呢?和《卡拉是条狗》相比,他们都差了一截,作者把人物脸谱化,把现实光明化,情节老套化……起码不能出新,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老百姓是否年复一年地在搞离婚、下岗的事情?电影把人民的生活模式化,这是很可怕的(当然,其实这是电影一厢情愿);其次,从表现上讲,这两部电影的表现都不够真实,没有质感,具体的剧作设计的细节,很多也是虚假的,尤其《日光天井》,渗如了太多的小品的成分,整部电影虚伪得很尴尬!这个问题让老北京一看大概就知道了,而且大家都是有生活经验的,而这些电影里很多细节都是经不起考验的;最大问题是电影为了创造戏剧化冲突或者煽情而做的对于人类情感的逻辑的违背,这种现象也许想看出来是要细心注意、耐心体会一下,但是即使没有注意到的时候也会感到全身不舒服的!如果你提醒一下他:妞妞的妈为什么那么多年都没有往家里打电话?(《日光天井》)小宋阿姨又为什么那么愚蠢地委曲求全,连警察都上门了就是不说呢?(《看车人的七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许中国电影的编剧有着更大的责任——没有办法像好莱坞一样用特技、视听吸引人,就要在剧情、细节上多下功夫……可是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们连基本的真实都没有做到!这又何尝是“矫情”二字了得呀!我发现他们的眼光似乎永远都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最多是矫情的感情——却从来没有深入人性!

就剧作上,我们希望真实,渴求中国电影编剧的创新,就视听上,我们该鼓励中国电影的导演、摄影不要太“老实”,我觉得视听上还是尽量要有新颖一些的镜头,因为电影毕竟是视听的艺术,而中国电影特别是这种以为轻易可以赚到观众的笑声和眼泪的小人物电影,就特别依赖于观众的想象,依赖于观众对于投资少的原谅……钱确实是该花在胶片以外的技术设备上的!

可是我们又该看到这些电影的好处,它们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譬如如果这两部电影到我们家去放,肯定会十分受欢迎,我爸最喜欢的女演员就是“那个笑起来眯眼睛的”江珊,而且他和我妈看了一冬天的《刘老根》,看见范伟肯定会说:“哟呵,这不是‘药匣子’吗?”然后会对其中的婚恋、煽情指手划脚……我们可以看出,兴许这些导演真的是看到了中国电影时常中的一个角落,即给了自己一个定位,就可以乐此不疲地拍似乎属于自己的那个地盘的电影……

然而,中国电影的出路是什么——没准还就真的是小人物电影——在国内可以刺激票房,有点儿小市场,到国外好的作品又可以得奖(如张艺的《活着》)……中国要不要自己拍的大片呢?也要!所以要保持一下生态平衡,这就是市场大自然的责任了!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