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台湾电影五十年(一)

2005-6-23 20:57  来源:电影人网 作者:佚名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949

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英和张彻率领一支外景队,从兵荒马乱的大陆到达山青水秀的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他们原以为只是出出外景,没想到这一来,便是四十多年。

六月,影片改由光复后台湾第一家民营制片机构万象影业公司接手。年底,影片完成,《阿里山风云》便在风云变色之中,竖起了台湾第一部自制国语剧情片的大旗。

你或许没听过《阿里山风云》,但你一定听过它的主题曲——〈高山青〉中国电影从此由黄浦滩流浪到阿里山,不少中国影人也从此由繁华的十里洋场流落到萧瑟的台北街头,有人靠卖衣维生,也有人组剧团巡回演出以便餬口。这年,物价飞涨,一张电影票四万元。

由于上海片源中断,电影界几乎断炊。三家公营片厂(撤退来台,设于台中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制片厂和设于北投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以及台湾制片厂)惊魂未定,缺钱、缺人也缺胶片,大家忙着整顿,没空也没心情拍片。

风雨飘摇,人心惶惶,没有人知道《阿里山风云》将会飘向何方?

1950

三月,蒋中正先生复行视事,开始收拾烂摊子,扛起复国的重担。
五月,国民党文宣部门导演,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标举反共抗俄与战斗文艺路线,期能配合全面接管控驭下的报纸、杂志,从中央到地方,从平常百姓到军人、妇女、学生层层控制,达到一呼百应的威力。同时以奖金鼓励创作,而文艺协会中的电影委员会,接下尚方宝剑,成了负责指导台湾电影创作方向的幕后那只巨手。

同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改隶国防部,业务由总政治部督导。台湾省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成立,处处皆有党国无孔不入的关爱眼神。

十一月,农教厂终于和中制厂合作,由宗由导演,开拍了来台后的第一部影片《恶梦初醒》,中华民国总算恶梦初醒!而台湾电影的好梦则遥遥无期……

1951

五月,内政部公布「电影片检查标准」,九月,又公布「戡乱时期国产影片处理办法」,对大陆影片及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影片设限,以防赤色影片渗入,而任何影片,凡可与“匪”字沾上边者(如:公司亲匪、导演附匪……)一律赏它一个大字——禁!同时,省教育厅订定「影剧事业申请登记注意事项」,加强对民间影剧院的管控。十二月,教育部通过「社会教育实施纲领」,筹制教育影片及编写反共剧本。

曾几何时,电影已成为中兴复国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年,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高呼「文艺到军中去」!农教厂立刻筹拍《军中芳草》以响应。五月,立法院通过三七五减租条例,中制厂和大华公司便拍了一部《春满人间》作为宣扬。九月,国防部公布「共匪及附匪分子自首办法」,十一月,全省各地的大屏幕便开始打出「劝告匪谍自首」来劝告匪谍们赶紧金盆洗手;此外,农教厂还完成了《永不分离》,描写政府破获匪谍策动的工潮,为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闷热情绪退烧……

为了解决片荒,这年,经参议会建议,恢复进口日本片,但仅限于符合国策者,因此,一部叫作《明治天皇与日俄大战》的日本军国主义电影准予进口,因为它符合“抗俄”的国策。

1952

台湾首次征兵陆续报到入伍,片商公会在春节期间,致赠每一征户电影慰劳票六张。二月,省教育厅订定「改进全省影剧计画」,推动反共社会教育。八月,内政部电影事业辅导会议召开座谈,提出电影事业辅导草案十项,计画性地扶植国片事业。

文艺协会理事长,时任立法院长的张道藩发表文章强调,唯有反共抗日的作品,才可消灭共产主义毒素。

中制厂完成《春满人间》,歌颂「三七五减租」使贫农翻身,让共产党在台湾没得混。

农教厂完成《军中芳草》,以女青年队受训为题材,中间穿插一段京戏《花木兰》,以阐扬战斗精神。同年亦完成《皆大欢喜》和《原来如此》,皆是配合反共抗俄路线的作品。

十月,民营的东华影业社借用农教厂片厂拍摄反共文艺片《烽火丽人》。

1953

四月,香港影人筹组自由影人总会,台北市影片公会立刻代替政府出面,敦促其加入反共抗俄的行列。六月,台北电影商业同业公会「主动」提议于票价中附加一角,作为反共宣传费,获市议会「嘉许通过」。

产金小组为节省外汇,削减外片进口商的汇款数额,每年节省外汇支出约三十万美元。

这年,农教厂拍了《嘉禾生春》和《风尘劫》后,终于劫数难逃,由于反共政宣片沉闷而八股,票房一片惨绿,农教厂遂因阮囊羞涩,暂停拍摄剧情片,改拍社教短片,中制厂的剧情片生产线亦是停摆数年,台湾电影前途茫茫。

1954

六月,蒋中正总统参观台中农教厂,随即指示该厂与辖有二十家电影院的台湾电影事业公司合并,成立中央电影公司,归国民党所有,第一任董事长戴安国,总经理李叶,直接听命于中常会与文工会,摄制「配合国策、打击共匪暴政、激励民心士气、移风易俗……」之影片;引领台湾电影发展近半世纪风骚的中影,便这样中规中矩地诞生在党营事业大家族中,拥有一贯制片、发行和映演的部门,而台湾电影较具规模的发行也由此开始。

同月,行政院公布施行「国外电影片输入管理办法」,限制无邦交国家影片进口,筹设文化专约进口保障额,作为外交谈判筹码,此外,更调高影片进口关税,征收百分之六十娱乐税,以此保障国片竞争条件。

这年,原本专拍新闻纪录片的台制厂与民营的中国文化公司合拍《千金丈夫》,并再独资开拍第一部反共间谍片《罂粟花》。中影则开拍《梅岗春回》,壮大反共片声势。

1955

二月,依据「戡乱时期国片处理办法」,订定「附匪电影事业及附匪电影从业人员审定办法」,断绝左派影人在台生路。

三月,景气低迷下,电影制片集体向党部陈情;七月,长期失业的演员包围当时的电影主管,要求解决饭碗问题。

底片押税进口办法通过,以香港公司来台拍片,可押税进口底片,在摄制后出口退税,来争取香港自由影人来台拍片,却也为台语片之风起云涌,打下了物质基础。

同年,电影检查法颁布,新闻局电影检查处成立,政府对电影的管制进入一个新阶段,深深影响此后台湾电影的发展。

这年,中影完成自成立后的第一部剧情片《梅岗春回》。台制厂完成《没有女人的地方》和《黄帝子孙》,后者是蒋中正总统特别指示拍摄的一部历史社会教育片,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血缘和历史关系,片中启用吕诉上先生的「台语剧团」参加演出,成为第一部国台语双声带影片。

民营电影公司的华明、自由、国光等,开始拍一些较具娱乐性的非政策性电影,如《圣女妈祖传》、《日月潭之恋》、《遥远之爱》……

受到粤语片传入台湾,以及《圣女妈祖传》片中结尾时所穿插北港妈祖进香盛况的影响,酝酿了台湾戏剧界锐意革新的企图。

六月,光复后台湾第一部台语片亮相,由邵罗辉执导、都马歌剧团演出的十六厘米片《六才子西厢记》在台北首映;虽然声光欠佳,三天下片,却为台语片时代的来临抛砖引玉。

1956

二月,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成立,下设两组,分别负责制片辅导和发行推广。六月,根据电影检查法第四条订定之「电影片检查标准规则」公布实施,除反共抗俄外,电影还不得挑拨团结、侮辱元首、妨害友邦利益、显示我国落后……自此,电检工作不但要灌输战斗意识,还要防堵“不当思想”。对于电影,政府是一手辅导,一手监控。

台北市戏院开始分甲、乙、丙三等级,甲级戏院专映外片;乙、丙级戏院有的映外国片,有的映国产片,院线制度建立雏型。

「国片交换日片办法」公布,限定日片进口数,设立配额制度,用以奖励国片制作;电检处也设立「外片限制进口委员会」,控制进口影片数量。

导演何基明与麦寮歌仔戏团拱乐社的陈澄三合作,将该社当家戏目《薛平贵与王宝钏》略加分镜,拍成电影。推出时,歌仔戏班全体演员出动游街,上映时,观众涌入,挤破玻璃,卖座超越这年最叫座的外国片《金字塔》。台语片从此强强滚,各地戏团、剧院、片商纷纷投入,大量启用歌仔戏新剧舞台演员,生产台语片,一年间开拍二十一部,远超过前几年国语片之总和。

同年,《薛平贵与王宝钏》推出续集和第三集,何基明又拍了一部传统戏曲片《范蠡与西施》和一部社会悲剧《运河殉情记》。另外,唐绍华导演的《林投姐》、郭柏霖导演的《桃花过渡》和李嘉导演的《补破网》均取材于民间歌谣和传奇,加上邵罗辉导演的时装文艺片《雨夜花》,热热闹闹地奠定了台语片的主要类型。

中制出品两部国语片《》和《养女湖》。中影开拍一部结合港台影星的大片《关山行》,以及《鼎食之家》、《偷渡》。

1957

台语片产量突增数倍,各地一窝蜂抢拍,全年光是登记送检的,即有六十二部,盛况空前。

高和影业完成戏曲传奇改编剧《薛仁贵与柳金花》、《白蛇传》,并由我国第一位女导演陈文敏综合初期台语片的卖点,参考连环图画来分镜,拍成社会苦情剧《茫茫鸟》,和邵罗辉的《雨中鸟》在全台对打,毫不相让。

何基明的华兴电影制片厂扩大组织,兼具制片与发行部门,拍摄创业作《青山碧血》。

汉兴的金山片厂规模不大,雄心不小,完成《谁的罪恶》、《赤崁楼之恋》、《酒瓶花》、《黄昏再会》、《大桥情泪》……等颇为叫座的社会苦情剧。

联合影业由杜云之编剧制片、徐欣夫导演,完成戏曲、传说改编剧《吕洞宾》、《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并委请台制出身的白克执导了第一部《疯女十八年》,风靡全台。此外,南洋推出由庄国钧导演、社会事件改编的《基隆七号房惨案》,也是颇为轰动。

早期的台语片大多租用公营片厂,这年,民间除了有何基明在台中新建的华兴片厂,还有华联在淡水以戏院改造成的万国片厂,以及新兴影业由船坞改造的淡水片厂。

台语片热潮开始引起文化界人士的关心,丰原与台中两地分别出现台湾影业和艺林影业,皆是以提升台语文化为主的电影公司。前者出品了《爱情十字路》,后者则推出《邱罔舍》。

中制的《养女湖》参加亚洲影展,由于演技过火、处理不当,被封为「最佳勇气奖」,结果引发国内舆论哗然,甚而导致中制换厂长。受此事件影响,这年公营片厂只有中影出品一部《凤还巢》。

十一月,由征信新闻社(即中国时报前身)首次举办「台语片影展」。

1958

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的业务移交到电检处,新闻局同时掌握了对电影的辅导与检查之权。

台语片生产更加百花齐放,这年,全台出品影片的公司有六十四家,发行台语片的公司有五十七家,全年产量达七十六部。投机者纷纷投入此一新兴市场,瓜分大饼,而电影导演们,不分本省外省,不管会不会讲台语,都争先恐后地拍起台语片,如邵罗辉、宗由、田琛、何基明、李泉溪、孙侠等,皆为多产导演。而主要演员,如戽斗、矮仔财、何玉华、天炮枝、武拉运等,也都是从台语片起家。

林博秋投下一千多万现款,在桃园、莺歌一带十甲土地上,创建湖山片厂,建有宿舍,供演职员住厂。片厂面积、建筑和演员数甚至超过公营的中影,玉峰影业成立,准备大展身手。

何基明的华兴片厂推出《金山奇案》、《无胆英雄》等片,联合推出《慈云太子复国》,汉兴推出《谁的罪恶》二、三集,以及由辛奇导演、改编自张文环小说《阉鸡》的社会伦理剧《恨命莫怨天》,万寿推出由张英执导的家庭伦理剧《小情人逃亡》。

中影拍了一些政宣片,有《长风万里》、《她们梦醒时》和《苦女寻亲记》。

1959

七月,中影台中片厂因支持台语片生产,片厂使用过度,电力超过负荷,导致影棚大火,迫使中影进行整顿改组。

九月,整顿中的中影台中片厂仓库再度失火,影片一千五百零七部付之一炬。十一月,中影台北士林厂动工。

八月七日,发生八七水灾,台湾中南部地区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十三县市灾情惨重,相当于省政府一年总预算的财物金额泡汤,台语片的主力市场经济受到重创,台语电影业繁华不再。水灾后,随电影票附征救助捐,更使电影业雪上加霜。而日片进口与走私浮滥,加上各种劳军票、晚会映演,以及一窝蜂抢拍形成台语片的粗制滥造……台语片终于“恨命莫怨天”,一败涂地。

台语片的支柱——华兴片厂终因市场衰退、周转失灵而关门大吉。

这年,台联推出由李行等人导演、矮仔财、李冠章、戽斗等人演出的经典喜剧《王哥柳哥游台湾》上、下集和《猪八戒与孙悟空》,玉峰推出由林博秋执导的《阿三哥出马》和《叹烟花》上、下集,安益推出由郭南宏导演的《男之罪》上、下集,金马则推出由梁哲夫导演的第一部台语武侠片《罗小虎与玉娇龙》。

中影完成三部影片《永结同心》、《悬崖》、《荡妇与圣女》。

香港的新华来台拍摄武侠片《青城十九侠》、《刀光剑影》、《女侠飞红巾》等,轰动一时,为后来台湾的武侠片时代谱出前奏。

1960

这年,台语片陷入低潮,许多在前几年盛极一时的发行公司皆落魄衰微。林博秋的玉峰公司虽然完成《错恋》,但另两部新片均告停摆,工作人员辛文亭等人另组南星新艺,在完成《生母夺亲子》之后,亦告收摊。台联推出李行导演的《凸哥与凹哥》,依然多产的导演梁哲夫和李泉溪则各推出五部影片。全年台语片产量跌至二十一部。

中影拍摄《天伦泪》、《音容劫》等家庭伦理片。张小燕因《天伦泪》再获亚展童星奖。

为促销日片,日本驻华大使馆主办六场映演活动,并有日本代表团随片来台,是为台湾第一次国际性电影节。

1961

台湾经济开始起步走,带动乡下人向都市发展的决心。万寿推出张英导演的《孤女的愿望》,在台北连演一百五十场,乡下戏院反应更为热烈。

四月,台北市中华商场开幕,也揭开了西门町电影院时代的序幕。同月,中影内部整顿结束,沈锜出任董事长,李洁任总经理,开始了中影的台北时代。同年,中影士林片厂起用。七月,电检处因日片进口作业出现舞弊事件而被迫改组为电影事业管理处;稍后宣布,如果剧情确实需要,电影中可以准许拥吻的镜头。

这年,台语片跌落谷底,全年产量仅十余部。不过,台联逐渐恢复元气,又开始加速生产台语片。福华为自立影业发行李行导演的喜剧《两相好》,为第一部宽银幕彩色台语片,颇为叫座,从此便自行投资生产影片。另外,庄雪芳主演的《龙山寺之恋》,外景遍及全台,演出轰动。

中影也推出了一部宗由导演、国台语混合发音的文艺喜剧《宜室宜家》,以喜剧形式来调和省籍差异。另有《台风》一片,脱离政宣说教,以天气来刻划男女心理,唐宝云因本片获亚展最佳女配角奖,台湾星空从此多了一颗巨星。

1962

由于台湾中南部的经济已走出八七水灾的阴影,电影税捐减少、水灾救济捐款取消、影片器材进口关税降低,以及因电影处所采的外片管制进口措施腾出了不小的市场空间,种种原因推波助澜,使得可以迅速量产的台语片再现第二春。

三月,行政院公布辅导摄制国语电影片贷款办法,流行拍台语片的民间公司也开始考虑拍国语片。

中影开始和日本公司合作拍摄《秦始皇》、《海湾风云》,提升了彩色电影的制片功力,并欲藉日本知名导演、演员来提振票房,但终因中影只沦为配合角色而饱受舆论批评。台制厂厂长龙芳也聘用了香港名导名演卜万苍和王引,并引进日本彩色技术人员来台拍摄《吴凤》,上映后颇为轰动,台语演员张美瑶因而扶摇直上。

这年,台语片产量一下跳升到一百多部。永达推出由邵罗辉导演、洪一峰演出的歌唱片《旧情绵绵》,结果影片和唱片双双大卖。福华推出徐守仁导演的《穆桂英挂帅》、《洪武君出世》,天胜推出李泉溪导演的《姜子牙下山》、《双王子复国》,荣丰推出李行导演的《白贼七》。

中影也首度投资台语片,与民营公司议定合作十二部台语片,第一部《谁能代表我》,由李冠章、矮仔财主演。

第一届金马奖开始,港片《星星、月亮、太阳》囊括最佳影片、编剧、女主角、摄影等多项大奖。(凡获奖公司,可获进口外片配额。)

十月十日,台湾电视公司开播,台湾进入电视时代。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