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青春爱人事》:与先锋无关

2005-6-18 10:17  来源:清韵论坛 作者:郝岩冰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青春爱人事件》是一部好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承担得起这样简单而坚定的判断,但这部电影的确可以。我是抱着很多误解和成见去看这部影片的。影片的导演我并不认得。他叫颢然。这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的名字让我猜想他可能是某种电影的制作者,他的影片是可以通过包场这种滑稽的形式来豪夺票房的。在网上检索了资料之后才知道,颢然以前拍摄的多是一些广告片,还有少数一些是电影剧。对于影片的片名我也有些抵制心理。这几年以事件为名的电影已经够多了,我却从未发现有谁超越了杨德昌的水准,拍出比《牯岭街少年少年杀人事件》更精彩的“事件”来。就算是杜琪峰的《大事件》,也不过借着这个喧哗的题目上演了一出闹剧而已。我这样低调的态度实际上更容易遭遇惊讶。事实上,在影片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自动解除了自己略带轻蔑的武装。《青春爱人事件》是一部好电影,我要承认。
  
  影片的叙事策略是一个套层结构。作为故事主部的青春、爱人和事件,都只是谢廖沙的臆想或者梦魇,发生在谢廖沙的同屋刘铁军出去买了一包香烟的间隙里。刘铁军的“出去”在影片中被巧妙地置换为“出走”,并且成为全部因果链条上的最初动机。谢廖沙从此开始关于青春、爱人和事件的幻想或构思。在影片完成故事主体的封闭型结构之后,买烟回来的刘铁军又充当了提醒者的角色,将谢廖沙唤回现实当中。这样的套层结构并不是多么新鲜的创举,事实上,早1920年代拍摄的《卡里加里博士》就采用了这样的结构。《青春爱人事件》的精致在于这个结构内部的完美对称。
  
  更准确的说法,是两个完美对称的三角形。老莫深爱着芬姐,虽然他年届不惑却仍旧拈花惹草。当他领着柳芭进了他的小屋欲行不轨之时,芬姐在外面喊了一声他的名字,就足以使他惊吓到连一听可乐都握不住的地步。如果心里没有这个女人的话,绝不至于紧张到如此地步。但是芬姐的心里却埋藏着另一个人,因她入狱的男友涛。在老莫与芬姐终于准备结婚的时候,这个男人突如其来地出现了。另一个三角在琳琳、谢廖沙与柳芭之间构成。琳琳是谢廖沙的女友,但她另有新欢,倒是意外邂逅的柳芭开始爱上了这个沉默的男人。
  
  三角恋已经是烂俗的故事题材了,影片的主创人员比我更清楚这一点。问题是,《青春爱人事件》中有两个对称的三角。事实上,还有一个,存在于刘铁军、琳琳和谢廖沙之间,只不过因为刘铁军的退场,这个三角被隐没了而已。
  
  关系如此复杂,但却没有凌乱之感。这种叙述的流畅来源于众多微小的细节,此处淡然的一笔极有可能就是彼处的波澜之源起。这样精心的因果设置在影片中随处可见。比如,老莫见到警察被枪击,不动声色地引导出关于犯罪的故事,并且为芬姐前男友的出场做铺垫。再比如,柳芭醉酒之后遇到通缉犯,在相当程度上已经预言了她将死于罪犯的枪口之下。几乎任何一个镜头都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这些丰富的经纬织就了影片绵密而流丽的叙事风格。
  
  在电影逐渐退化为视觉奇观和镜像狂欢的今天,那些技术主义的信徒们已经很少愿意去打磨故事了。张艺谋将私人呓语当作了中国古典美学,李少红将神经错乱当作了超现实主义,却是一个我从来不曾听过姓名的导演在俗世的风尘里捕捉到这些温暖的光。当然,这并不是单纯依靠故事和结构本身就能完成的任务。
  
  《青春爱人事件》与诗歌无关,与哲学无关,它就只是一部电影,以电影语言来完成叙事和抒情。影片被明确地划分为“青春”、“爱人”和“事件”三个部分,虽然各有侧重,但却不是三个互相独立的叙事段落。以“青春”来命名第一节,但作为故事重心的老莫和芬姐却是两个青春不再的人物。前者的青春早已在荒漠之中干涸了,后者的花样年华在无边的等待之中也已损耗殆尽。影片在青春的名义之下完成了对青春的祭奠。两个人决定结婚,在仓皇的岁月中承认生活的无奈。但是他们连妥协的机会都没有,芬姐前男友的出现让爱人这个称呼成为各自内心的隐痛,永远不得出口。第二节名为“爱人”,却也没有爱人。老莫不得不离开芬姐,琳琳也离开了谢廖沙。在老莫那里,爱人这个词语成了一场谢罪一般的眼泪,而对于谢廖沙来说,爱人只是一个犹豫的眼神而已。对于电影来说,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可能就是让爱离开。我们看到那些固守着情感就像固守着阵地一样的人,最终是如何沉痛地丧失了一切,在瞬息之间看见生活破碎,信仰坍塌。在第三节的“事件”当中,绝望而茫然的老莫准备离家远走,沉默的谢廖沙即将为情所动,但是影片却结束了。结束在两个非常相似的命运怪圈之中——老莫终于明白了生活的含义,准备结婚的时候,却失去了芬姐;谢廖沙刚刚体会到柳芭的重要,这个天真的女子却死在了他的怀里。
  
  影片的制作发行方面在宣传的时候,总是把握着这样一个中心话题——《青春爱人事件》是一部具有新理念的先锋电影。实际上它并无任何先锋之处。如果必须要找出一些突兀的亮点出来,我倒觉得是该片的音乐与剪辑。无论是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还是迪厅里的让人无比燥热的舞曲,都是镶嵌在影片之中的,丝毫没有游离到故事之外。在影片的第二节中,有一段平行剪辑做得非常漂亮。一边是在舞厅里跳舞的柳芭,一边是在小屋里沉默的谢廖沙。轰鸣的舞曲与电视机的噪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喻了前者性格中的奔放、热烈和积极与后者性格中的保守、黯淡和消沉。只是这些亮点与影片流丽风格统一在一起,不太容易发现罢了。影片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没有什么昂扬而锐利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精彩。为什么优秀的就一定要是先锋的,那些动人的故事从来都只发生在普通民众的日常之中。普通的才是永恒的。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